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市场分析

资本寒冬下,Biotech的自救路数

2022-12-14 10:15:42来源:医药魔方浏览量:375

“资本寒冬”是2022年生物医药领域常常被谈起的话题,Biotech们普遍感觉不太好过。一方面是研发端极致内卷,讲“好”故事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和医保支付对Biotech第一波上市的创新药都不甚友好,商业空间大大压缩;当然也有其他热门主题方向对医疗健康赛道的资金分流、疫情和政治等因素……如此种种造成了Biotech在过去两年对一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如果观望当下的外部整体环境,Biotech似乎是熬过了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回暖复苏在望。但若再度审视自身的产品管线,又会发现融资生存的问题依然迫在眉睫。搞到资金“活下来”,仍是当前大多数Biotech最为紧急的事项。

不过机构的资金仍然十分谨慎,这也需要Biotech们放下身段各施才能去搞钱。为了活下去搞钱寒碜吗?不寒碜。我们反而是要为这些果断“自救”的Biotech们点赞。

断臂求生型——卖工厂、卖管线

“寒气”之下,Biotech的野心终于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从过去人人希望成为BioPharma到现在开始把注意力和资源重新聚焦到自己所擅长的研发环节。

2022年9月19日,创新药公司科望医药将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卖给了药明生物,全力聚焦于具有'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的创新药研发;11月15日,和铂医药将其苏州产业化基地交由药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药明海德承接,专注于通过自主抗体技术平台开发创新药。

也有Biotech通过出售现有管线中的产品获得资金“续命”。早在10月10日,和铂医药便将巴托利单抗(HBM9161)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授权给石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恩必普药业,交易总额约10亿元。

创新药企“卖工厂”的操作引起了行业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了行业人士的调侃:Biotech的尽头是药明。还有人专门找出了几年前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在一场圆桌论坛上开的玩笑话:“你们现在建的厂子,未来都是药明的”。

至少从当下来看,这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工厂转让,Biotech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获得了一笔现金,能够解决账面资金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产能空置一年不生产,折旧损耗都是上千万美元。在产品未实现商业化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养着“空置的工厂徒增负担。因此,将生产设施脱手外包,更轻资产化运作,也算丢掉了一个大包袱。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这是行业分工再整合,细分更加专业化的过程。另外,CDMO本质就是一个共享平台,资源多了,大家共享,成本反而更低。

节衣缩食型——裁员、停管线、缩减开支

截至今年8月底,披露裁员的国内外药企达80多家(见全球药企人员动荡!2022年近80家大裁员,多家退市、关门、高管辞职),临床结果不佳、监管批准遇阻、项目开发终止、研发管线重心调整,组织架构重组,收购后精简业务等都可造成企业裁员。不过今年裁员的消息远远多于往年。很多企业裁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环境充满挑战”,“市场环境严峻”,企业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活。

近两个月来,外企裁员的消息仍不绝于耳,9月13日,红细胞疗法Rubius公司宣布,计划裁员75%,停止用于晚期实体瘤的RTX-240和RTX-224的I期临床试验并出售位于罗得岛州的生产设备,以使现金支撑到2023年底。11月10日,昔日明星Clovis宣布,为了节约成本,已在美国裁掉了115名员工,并表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来维持在2023年1月之后的运营,短期内很有可能申请破产......

“寒冬”之下,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效益是重中之重,除了裁员以外,停项目、砍管线也是生物制药公司另一个缩减开支的策略。比如,11月14日,肿瘤生物技术公司Prelude宣布调整临床管线的优先次序,停止PRMT5项目的内部开发;临床阶段制药Neoleukin公司宣布停止开发其候选药物NL-201(一种新型IL-2/IL-15激动剂),并减员约40%,以将现金跑道延长至2025年下半年。在国内,和黄医药于11月15日宣布,将进行战略转变,专注于其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而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

为了应对当下的困境,从内部发起变革可能是大多数药企的常规操作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企业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管理和工作效率的好时机。

赚外快型——开展CDMO业务

受疫情反复、国际形势以及医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叠加企业内部产品青黄不接,导致原先提早规划的产能出现过剩,并带来工厂闲置、设备折旧等一系列资产损益,导致Biotech们有了通过赚外快“养家”的想法。

5月24日,信达生物成立了夏尔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强势入局CDMO板块。据知情人透露,君实生物也有想法布局CDMO,其位于临港新片区内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生产规模达3万升。

一时之间,业内对这一举措众说纷纭,引发了行业关于“Biotech的尽头,是Biopharma还是CDMO?”的思考(见:Biotech的尽头,是Biopharma还是CDMO?)。

业内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一操作从短期来看,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从远期来看,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原因在于:利益冲突、知识产权保护、药企和CDMO企业做事的思维方式差异。也有人称甲方(biopharma/biotech)和CXO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其背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管理协同也存在巨大差异。

即便如此,“存在即合理”,至少在当下来看,这也是企业自救的一种策略,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至于远期的发展策略,需要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眼光的同时谋时而变。

报团取暖型——BD交易、合并

除了凭“一己之力”面对困境之外,行业内谈及最多的策略就是“合作”。

康方生物12月6日晚间宣布以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50亿美元的总金额与Summit公司达成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AK112)的海外权益(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授权交易合作,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无论是首付款上,还是总金额上,该项交易在中国历年license out记录中都位居前列,也给处于行业寒冬之下的中国Biotech增加了热度和信心。这种巧妙的资源整合方式不仅使康方生物通过License out的交易补充了现金流,同时也是其朝着成为全球生物制药组织的战略意图迈出的重要一步。

国内license out创新药项目TOP15

7.png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医药交易模块

12月2日,桂林三金药业宣布,拟与上海赛金生物实际控制人丁邦及其团队持股平台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拟以现金及全资孙公司宝船生物全部股权支付的方式成为上海赛金的第一大股东并相对控股。宝船生物被纳入赛金生物麾下,而桂林药业成了赛金生物最大股东。

以上两项交易/合并均在体量相当的药企之间进行,这也给制药企业一个新的启示:并非被MNC看上是唯一的出路。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合作伙伴共同携手、并肩作战,或许是“抵御寒冬”的另一个选择。

“躺平”型——等着被收购

除了上文提到在努力通过“自救”的药企外,也有一些公司试图通过被收购,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毕竟并非所有的Biotech都要成长为像再生元,安进,渤健一样的Biopharma。像基因泰克一样在“老大哥”罗氏麾下做事也能被世人记住,以另一种方式发光发热。

11月23日,据彭博社报道,近段时间,Mirati一直在权衡战略选择,包括潜在的出售选择。不过,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出价,交易也不会迫在眉睫。据了解,潜在买家正在等待Mirati领先产品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治疗NSCLC的数据,FDA将于本月14日做出批准决定。据一位BMO分析师称,Mirati的一份并购报价曾高达200美元/股。

遗憾的是,近日,Adagrasib联合PD-1一线治疗NSCLC数据披露后,由于未达投资人预期,Mirati股价自12月6日起连续大跌,股价从91美元跌到43.85美元,直接腰斩,市值仅剩下25.25亿美元。

Rubius在宣布裁员、裁管线短短两个月后,对外宣布正在削减大部分其余员工并寻求出售或者合并。在第二轮裁员中,裁减了82%的员工。将员工从213名削减到了现在的不足10人,目前公司的总市值仅剩1509万美元。

专注于罕见病、自身免疫和严重炎症疾病领域明星Biotech公司Horizon(地平线)于11月29日晚间发布新闻稿,确认正在与安进、杨森和赛诺菲进行高层洽谈。就在前日,Horizon宣布安进已经同意以116.5美元/股,总额约2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这也成为今年医药行业最大的并购案。

挣扎失败——退市、倒闭

在“苦苦支撑”也无以为继的时候,已有一批药企放弃“挣扎”,宣布退市或“”关门大吉”。

据Fierce Biotech报道,2022年至少已有7家Biotech永久关闭或有明确迹象表明即将倒闭,其中包括明星投资机构Flagship孵化的专注于新型微生物代谢疗法知名Biotech公司Kaleido Biosciences,比尔·盖茨投资的专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公司Exicure以及T细胞疗法公司Genocea等(见2022上半年国外药企十大裁员事件)。

国内企业也出现了收到退市警告的情况。登陆纳斯达克的万春医药表示,因其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股的最低要求,已于11月18日收到纳斯达克的书面退市警告。不过,万春医药不会立刻退市,而是有180天的遵从期限,即在2023年5月17期之前,只要最少连续十天收盘价超过1美元/股,纳斯达克即可撤回退市要求。

总结

寒冬之下,制药企业为了“活下去”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过仍有企业正在或已经走在退市,破产边缘,对于个体来说,这一结果是不愿意看到的。不过,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寒冬过去,会有一批企业出局,同样的一些真正有竞争力和创新产品的公司也将会脱颖而出。这样的‘去芜存精’对医疗健康产业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官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