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11:56:08来源:BioBoy浏览量:529
多肽药物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分支。全球多肽药物市场持续扩大,2022年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7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7-9%。随着近年来GLP-1的火爆,多肽药物受到国内企业的持续关注和布局。
根据网络信息显示国内目前涉及多肽药物的企业约有873家;分为合成多肽、基因重组多肽和动植物提取多肽三类;多肽药物企业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点,且不同技术路径的企业分布存在差异。
按技术路径的企业分布
合成多肽药物企业
数量占比:约150余家,占多肽药物企业的17%。主要分布省份:广东(25家)、江苏(21家)、上海(17家)是主要聚集地,依托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势,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两大核心集群。
代表企业:圣诺生物、药明康德、诺泰生物、复星医药、凯莱英、
数量占比:约60余家,占比不足7%。主要分布:吉林(15家)位居首位,其次是辽宁和重庆(各6家)。东北地区依托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区域。
重点区域分布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多肽药物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依托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带形成了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核心的研发与生产基地,覆盖合成多肽、基因重组多肽及原料药全产业链;其中上海张江、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吸引了众多多肽企业集聚。
优势领域:合成多肽、基因重组多肽。
代表企业:上海的药明康德、圣诺生物,江苏的诺泰生物、泰德医药等,涉及原料药供应和创新药物研发。
产业特点:合成多肽和基因重组多肽企业集中,尤其在深圳、广州等地,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代表企业:领晟医疗、图微安创、中奥生物、泰尔康、藤柏医药、莱博瑞辰、东阳光、众生睿创、广州中奥生物、翰宇药业、丽珠集团、信立泰、联邦生物、健康元等。
研发中心地位:北京聚集了多家头部企业(如北京世桥生物、双鹭药业),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代表企业:盛诺基医药、甘李药业、东方百泰、爱泰浦生物、赛升药业、悦康药业、华润双鹤、石药集团、常山药业等。
特色领域:动植物提取多肽企业集中,依托长白山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代表企业:哈三联药业、国药一心等。
各省多肽相关企业分布情况
江苏:豪森药业、普洛药业、前沿生物、海辰药业、派格生物、江苏普莱、同宜医药、信达生物、博瑞医药、恒瑞医药、诺泰生物、闻泰医药、南京杰肽、万邦生化、常山生化、吉锐生物、扬子江、南京诺唯赞、南京赛诺生物、星洲生物、特瑞药业、正大天晴、吉泰肽业、阿尔脉生物、江苏海普、新百药业
部分多肽企业分布情况(双击可放大)
云南:昆药集团
吉林:金赛药业(金派格药业)、天诚药业、精优药业、生物制品研究所、普华制药、普莱医药、翔通药业、国药一心、长春海外制药、敖东药业、通化东宝
黑龙江:吉象隆、哈三联、誉衡药业
多肽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建立,属于江苏省重点科研平台,中心主任为徐寒梅教授。
为中国药科大学与河北智同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将围绕多肽药物研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质量控制和活性多肽发现等角度,为多肽类生物药物的发展作出贡献。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长麟教授为核心带头人,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为顾问,以“中科大-药学与化学生物学-院士工作站”为基础,结合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大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30余名核心专家与技术骨干,形成了具有丰富创新活力、学科交叉的创新多肽药物研究团队。
主要依托聊城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及生物制药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和华润昂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实验室聚焦我省蛋白与多肽类药物产业化中存在的“设计与发酵、合成与修饰和高端制剂”特征需求,力求在“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分子设计与生物发酵关键技术、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合成与修饰关键共性技术、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制剂共性卡脖子技术”等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取得突破。实验室力争通过本领域的产业技术攻关,打造我省新型蛋白与多肽类药物1类新药创制的新高地。
依托于湖南师范大学,与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是2015年1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前身为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拥有 20 余年的发展历程。
工程实验室立足于动物多肽毒素的优势特色和扎实研究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集多肽毒素研究、多肽新药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研发体系,创制多肽药物新品种。
围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抗生素耐药性、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大及耐药性等问题,建设完善的多肽从头设计平台、体内外活性筛选平台及药物递送系统筛选平台等创新平台,开展多肽抗感染、抗肿瘤方面等研究。突破多肽类药物合成工艺,分离纯化及大规模生产技术壁垒和药物递送(开发多种新剂型)等关键技术。
江苏省多肽激素及活性多肽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由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主要研究妇科类、骨科类多肽药物的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对企业现有多肽类生化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新型激素多肽和活性多肽产品,正在考察实现产业化的可能;同时,加紧深度开发公司现有生化药大品种骨肽系列产品和缩宫素系列产品,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标准,全面考察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中心致力于全面推进多肽类药物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推进硬件设施改造并引进先进分析仪器,力争建设成省内多肽类药物的综合研究平台。
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是中科大先研院首批启动的5家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之一。中心一直在发展多肽药物化学全合成,非天然氨基酸、氨基酸修饰及环化等多肽结构与稳定性优化技术,具备国际领先的多肽药物合成工艺和研发能力。
在多肽化学合成技术方面,主要突破包括:借助多肽片段合成和多肽链接技术实现了大于4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化学全合成,是国际记录保持者;发展高度疏水的膜蛋白片段合成的增溶技术,完全应用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长的膜蛋白化学全合成,且逐步多次刷新团队保持的世界纪录;应用替代二硫键的非天然氨基酸技术实现了多肽环化修饰,实现2环肽的合成,并正在发展多环肽的合成技术,这将使得合成的多肽药物更为稳定,在人体内具有更长的半衰期
市场竞争格局
本土企业崛起:翰宇药业、中和药业、圣诺生物等企业在GLP-1类降糖药、胸腺五肽等领域快速成长,逐步打破外资垄断。
外资主导领域:诺华、赛生、辉凌等跨国药企在高端多肽药物市场仍占优势,尤其在肿瘤和代谢疾病领域。
原料药企业分布:诺泰生物(江苏)、双成药业(海南)、湃肽生物(浙江)等企业在多肽原料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展望:多肽药物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基因重组与AI辅助设计等技术进步和糖尿病、减肥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其在多个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未来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