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医药研发

抗体药物产业化趋势—89种抗体药特性调查研究

2025-04-17 16:55:20来源:​ 抗体圈浏览量:102


摘要:抗体类生物疗法在制药行业发展迅猛,成为最成功的生物制药类别之一。本文通过分析 1986 年至 2020 年中期获批的 89 种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公开信息,探讨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这类产品在治疗领域、分子形式、安全性、可开发性和患者便利性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了解这些趋势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抗体类生物疗法研发策略 。

一、引言:抗体类生物疗法的发展现状

抗体类生物疗法凭借其高选择性结合和良好的药理特性,在制药市场中迅速崛起,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从 1986 年首个产品获批以来,越来越多的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进入市场,其在大型制药公司的产品组合中占比也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抗体市场规模庞大且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增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类产品的特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优化研发流程,提高产品成功率,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二、研究方法:数据从哪来?

为了深入了解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发展趋势,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以及药品说明书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审查资料 。针对每一种产品,收集了超过 80 个数据点,涵盖治疗目的、安全性、可开发性、药代动力学和患者便利性等多个方面,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三、抗体类生物疗法的发展趋势

1.获批速度与命名规则:从 1986 年到 2020 年,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获批速度逐渐加快,早期获批产品较少,2010 年后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WHO 对生物疗法产品的国际非专利名称(INN)命名规则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名称能更好地反映产品的来源、靶点和作用方式等信息(文中展示获批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直观呈现获批速度的变化趋势) 。

666.png


2.分子形式与靶点:在众多已上市的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中,IgG1 kappa 是最常见的分子形式,在不同治疗领域、适应症、配方和给药途径中都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产品的靶点广泛,涉及 59 种不同的靶点,其中 CD20、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是较为常见的靶点。同时,许多产品被批准用于多种临床适应症,同一靶点也常常与多种不同的临床适应症相关(展示分子形式和靶点分布的图表,帮助读者理解相关信息) 。

667.png

3.类型与免疫原性:目前市场上的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主要包括鼠源、嵌合、人源化和人源四种类型 。近年来,人源化和人源抗体的获批数量逐渐增加,但抗体可变区的 “人源化程度” 与抗药抗体(ADA)的发生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是因为免疫原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抗体类型、分子序列特征、制造工艺和患者个体差异等(相关图表,展示不同类型抗体的占比变化以及人源化程度与 ADA 发生率的关系) 。

668.png


4.产品呈现形式与给药途径: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包装形式多样,包括小瓶、预填充注射器或笔以及冻干粉末等 。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等。其中,静脉注射一直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近年来皮下注射的产品数量逐渐增加,部分产品还同时获批了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这与提高患者便利性和药物的高浓度液体配方技术发展有关(展示产品呈现形式和给药途径变化的图表) 。

669.png

5.维持给药频率与药代动力学:多数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需要定期维持给药,常见的给药频率为每 2 周(Q2W)和每 4 周(Q4W) 。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产品的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分布容积和生物利用度等参数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较长的消除半衰期支持较低的给药频率,皮下注射的抗体通常具有较长的消除半衰期和较慢的清除率(药代动力学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表,以及给药频率与药代动力学参数关系的图表) 。

670.png

6.配方特征:配方是生物药物开发的关键环节,对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药理学和产品呈现形式都有重要影响 。在配方中,常用的辅料包括缓冲剂、稳定剂、渗透压调节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其中,组氨酸是最常用的缓冲剂,蔗糖是最常用的稳定剂,氯化钠是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聚山梨酯 80 是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近年来,高浓度液体配方(HCLFs)的产品逐渐增多,且多数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配方 pH 值呈弱酸性。研究发现,较低的配方缓冲液 pH 值似乎更有利于高浓度配方的稳定性(展示配方中各种辅料使用趋势以及 API 浓度和配方 pH 关系的图表) 。

671.png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 89 种抗体类生物疗法产品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类产品在多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尽管抗体类生物疗法在肿瘤学、免疫学和血液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其他治疗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IgG1 kappa 仍是最常见的分子形式,人源化和人源抗体虽成为主流,但免疫原性的复杂性依然存在。在产品的配方、给药途径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也有了诸多改进以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药物疗效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制造商的一些关键信息未完全公开,数据报告格式和单位不一致等 。未来,需要更一致、全面的数据报告,以及对分子序列和结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抗体类生物疗法的发展。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成功的治疗性抗体药物可能具有全长人源或人源化的 IgG1 kappa 单克隆抗体的特征,采用弱酸性液体配方,适合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且配方中可能包含组氨酸缓冲剂、蔗糖稳定剂和聚山梨酯 80 表面活性剂等 。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官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