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3:55:09来源:药方舟浏览量:151
BD交易背后的资本冷思考 资本理性审视的三大维度 首先是交易结构的“风险-收益”再平衡。 信达生物与武田合作的“Co-Co模式”要求按40%:60%的比例分担IBI363项目的全球开发成本,但信达生物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8.34亿元,难以支撑多管线III期临床投入;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首付款占比约为20.7%,且通过技术平台保留后续权益,更符合资本对风险可控性的要求。 同时,竞争格局的隐性折价问题突出,信达生物的PD-1/IL-2α双抗在全球范围内确实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CLDN18.2 ADC赛道中,阿斯利康AZD0901(CMG901)已进入III期临床,此类“红海竞争”导致管线价值被高估,资本更倾向稀缺性资产。 其次是临床价值的“证伪风险”显性化。 据研究,药物开发项目从 I期临床到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成功率平均为7.9%,市场对“临床数据未达终点即估值归零”的容忍度显著降低。 此外,差异化创新的稀缺性愈发明显,国内企业扎堆布局PD-1/VEGF、HER2/CLDN18.2等热门靶点,而全球首创(FIC)或同类最优(BIC)资产占比低,资本开始用“临床价值锚定法”替代“赛道热度投资法”。 再次是商业化能力的“预期差”重构。 全球运营能力成为真实考验,信达生物计划与美国市场按4:6分担开发成本,但其海外收入占比仅11%,且缺乏成熟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管理经验;相比之下,和铂医药通过技术平台授权实现“风险共担”,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327%,验证了轻资产模式的可持续性。 同时,医保与支付体系的挤压效应显现。国内创新药医保谈判价格平均降幅达63%,而进口药凭借先发优势占据较高高端市场份额,BD交易虽能获取短期现金流,但长期看可能削弱本土企业的定价权。 产业生态的深层变革 一方面,行业从“资产变现”向“能力沉淀”转型。 技术平台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平台已赋能超19个临床阶段项目,形成“平台授权+自研管线”的双引擎模式,这种“卖铲人”逻辑更受资本认可,因其具备持续造血能力;同时,企业对早期管线的战略收缩,2025年国内临床前项目占比下降至42%,更倾向保留高确定性管线,避免因过度BD导致创新生态断层。 另一方面,资本偏好转向“确定性溢价”。 临床数据驱动的估值体系愈发重要,微芯生物西奥罗尼胰腺癌II期数据公布后,其市值天花板预测上调,凸显临床证据对估值的支撑作用;现金流导向的投资逻辑强化,2025年BD交易中,要求首付款覆盖管线总投入25%以上的案例增加,反映资本对“即时造血能力”的重视。 资本退热后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