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医药人才

肿瘤外科:柳叶刀、创新药与守护之手

2022-11-21 14:04:19来源:医药魔方浏览量:359

“如果不动刀就能治好病人,这是我们外科医生的最终的目的。

“生死”从来都是一个庞大的人生命题,而“癌症”两字,无疑让其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

在众多癌症之中,无论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肺癌依旧是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2016年我国共有超过80万人确诊罹患肺癌,近66万患者因肺癌去世,分别占所有癌症新发及死亡病例的20%和27%。
“如果我长大以后能够成为医生,帮病人解决一些问题就好了。”从小跟着妇产科医生的母亲在医院长大,回忆当年从医的选择,龙浩很是坚定。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首席专家、胸科副主任,龙浩从1984年毕业后就选择了肿瘤外科,一待便是38年。

与龙浩一样,无数投身医疗事业的守护者们探索科学与创新,用代表治愈、给予、关爱的双手“手”护生命的守护

一把柳叶刀,从大开口到微创

“最早在胸外科的时候,一开胸就是几十公分的口子,一刀拉下去,哗哗哗血流成河,什么样的情况都见过。”龙浩回忆道,“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微创外科,手术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细,出血越来越少。”

以肺转移为例,肺是最常见的肿瘤转移部位,过去病人一旦出现肺转移,医生们就认为这种晚期情况已经没救了。即使做手术,因为肺部体积较大,同时肺转移瘤的肿瘤表面看不到,只能用手去摸,但一旦手伸进去胸腔,就要开很大的口子,对病人损伤很大。”
2000年,意大利的一位专家首次报道了经剑突途径行手辅助胸腔镜双肺转移瘤切除术,并取得很好效果。彼时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修的龙浩和导师一起对这个微创手术进行研究。因为在团队里“手型比较小”且手术经验丰富,龙浩被导师指定来做全澳洲第一例用手辅助胸腔镜手术。
2001年回国后,龙浩沿着这个方向做了很多类似的手术,通过解剖学研究,开发了一条全新的手辅助入路。相比以往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利用腹部单一手术切口,以及人体自然腔隙通道,完成双侧肺转移瘤切除。损伤减到最小,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切除转移瘤,甚至包括影像学都未能发现的转移瘤。
当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胸外科重要杂志《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胸外科年鉴)》后,当初引发龙浩思考的那位意大利专家评价道,多年后他发现新生代医生的手术无论是疗效还是手术的进入方式,都超过了当时他的实践。
在龙浩看来,通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各种各样的手术方式在不断创新,“现在我们的手术已经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而且是损伤做得很小。”
手术方式进步最终获益的是患者。“早期我的病人手术后在医院住两个星期是常有的事情,现在病人基本手术后就住院一到两天。住院时间大幅度缩短,并不是因为医院床位紧张,而是病人到两天以后基本已经没事了。”

步履不停,创新治疗“内外”兼修

外科技艺日益臻于化境,微创技术的运用让病人减少创伤……更让龙浩感慨的是,在肿瘤治疗领域里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人类面对癌症有了更多武器,外科医生的治疗手段也得以拓宽与优化。
在放疗方面,技术迭代使高能粒子能更加精准全面地打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十年前外科医生认为放疗在肺癌里面没有价值。但现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肺部小结节可以取得跟外科手术几乎同样的价值,且对于晚期脑转移、局限性骨转移的病人都有疗效。”
“最大的进步在药物治疗方面。”这种进步不止是各种化疗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还有靶向药物的诞生。在靶向药物出来之前,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5%。靶向药物面世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都可以取得五年以上、甚至八年的生存期。
为了更多患者生命的延续,治疗方式的创新从未停下过脚步。在上世纪80年代,肿瘤免疫治疗已经进入发展进程,最近10年里,免疫治疗的诞生让癌症治疗又进入了一场新的革命。
2013年年末,肿瘤免疫治疗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拉开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大幕。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出炉,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在世界另一端的同一年,百时美施贵宝将首个免疫肿瘤治疗药物引入了中国,中国肿瘤治疗自此迈入了免疫时代。这个药物正是本庶佑基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现而直接参与开发的PD-1 抑制剂。
诺贝尔委员会官网记载,“获奖者展示了抑制负免疫调节的不同策略是如何应用于癌症治疗的。他们的发现是我们与癌症斗争的一个里程碑。”
免疫系统是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防线之一。癌细胞之所以能在人体存活正是因为它们逃过了人体免疫系统的侦查,使免疫T细胞错把癌细胞当成了“自己人”,而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后,人体内这位天然抗癌战士就能恢复对癌细胞的攻击。
随着医改发展的逐步深化,这一系列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不断提升,为医患带来了更多治疗的可能性,不过对于龙浩而言,创新始终需要建立在对患者负责的基础之上。“医疗的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认证。医生在平衡治疗规范与治疗创新方面,还是需要稳扎稳打,非常谨慎地去做一些创新。”

手术并非最终目的,病人本身才是

提起免疫肿瘤治疗,龙浩很是兴奋。“有时情况可以好到做手术时我们外科医生都不敢相信。”
他举例道,以往局部晚期但没有全身广泛转移的患者,在局部病灶很大、侵犯重要器官、淋巴结转移很大的情况下,是基本不能做手术或者手术做了也疗效不好,绝大部分病人在做完手术的两年之内都会复发转移。后来基于临床研究,这些病人能够在手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的方式先进行免疫治疗,实现肿瘤的缩小,再行手术;同时身体内也能产生持久的免疫。
“那些不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则能更多地从免疫治疗中取得疗效,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期甚至超过30%。”他说,“接下来,这些病人是否就能实现治愈,以后就不再需要做手术了呢?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后的方向。”
回看肿瘤治疗领域发展变化,龙浩认为未来癌症慢病化的趋势是明确的。目前,免疫治疗已在围手术期取得了显著结果,让晚期患者也能大幅度提高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原来不能做手术的局部晚期的病人变成可手术,这些都给了外科医生更多信心,未来随着药物的继续更新换代,联合治疗的方案不断增多,肺癌治疗的主战场将会前移,从晚期治疗逐步拓展到早期。
“如果不动刀就能治好病人,这是我们外科医生的最终的目的。”

“一旦接手,你就管他一辈子”


随着肿瘤治疗方式的进步,越来越多患者获得了生存时机。但事实上,患者出院了并不意味着完全痊愈了。经过治疗之后,不论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病理方面,患者都有薄弱之处。此时践行全程管理的理念尤为重要。
龙浩常跟病人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相信我就跟着我,我会带着你一直走下去。”
在他看来,外科医生不能仅仅会做手术,还要知道内科、放射科等知识,病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安排过去治疗,之后再继续跟进。甚至在临终的时候,还要给他的家属提供咨询意见,进行心理干预、辅导,这些都是一个现代的肿瘤科医生必须做到的。“一旦接手,你就管他一辈子。”
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是新环境下肿瘤全程管理的明智之选。近年来,龙浩及团队也利用相关平台,将患者全程管理与数字化相结合,有紧急情况随时可以为病人服务。同时,龙浩也参与了国内肿瘤领域的首个数字医疗机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肿瘤筛查与防治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整合全国医疗临床数据资源,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科学管理。
从医近四十年,龙浩接手无数患者,做全程管理,重视人文关怀,让病人在可能很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最大的价值是他一直践行的理念。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2030年我国恶性肿瘤的总体五年生存率需提高15%。在这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既有着无数像龙浩一样投身医疗事业的守护者们,也离不开不断发展的创新药物。
一种新药诞生的背后,凝聚着无数次尝试、无数个研究甚至无数个失败,唯有守护至诚,方能抵御至艰。
入华40年,百时美施贵宝不断用科学与创新实践并见证着药物的突破式进步,自1982年起,为中国患者带来了超过40款或具开创性、或具时代性的产品或适应症,涉及肿瘤学、血液学、病毒学以及心血管等疾病领域。回顾过去,他们用一双无形的手,托起医疗事业守护者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展望未来,百时美施贵宝更将带着“中国2030战略”的长期承诺,助力共建“健康中国”,奏响生命新乐章。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官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