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政策法规政策新闻

行业资讯 | 新形势下医药行业的四个确定性

2023-06-09 14:56:12来源:蒲公英Ouryao浏览量:208


自从新冠大流行之后,我国医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了从2019年8.4%到2020年的高速扩张,投资增速一度达到了28.4%。但转身就在2021年录得了10.6%的急速收缩,继而在2022年收获了5.9%的持续下跌,直至2023年3月投资增速变成了-1.9%的断崖式萎缩。

不过就像黑暗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力量,行业也一定具有相对应的确定性。

所有的确定性都是最朴素的现实。


确定性一:


全球人口的扩增和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国内医药价值长期确定的锚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全球第80亿个婴儿出生。全球人口从60亿增长到70亿花了约12年,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约11年,而到2037年达到90亿也仅需约15年。

全球人口增长归功于公共卫生、营养、个人卫生以及医药的改善使人类寿命逐渐延长。

而相对应的是当前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2022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也是中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负增长将是“短期温和,逐步加速”。但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并不会立即体现在人口数字上,预计到2035年中国总人口还将超过14亿。

不过比起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才是当前中国社会需要应对的核心变化。其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改变未来的社会结构、医保支付能力、医疗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预计从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叠加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带来巨大的慢性病需求,将给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全社会经济带来变革。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治疗慢病的药物如心血管、糖尿病、呼吸类药物的涌现。也会看到更多基于大健康理念的新兴产业的崛起。


确定性二:


集采对行业估值的恐慌将更趋理性


截至2022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3.45亿人,在全民医疗保障惠及更广泛人群的同时,也意味着医保收入难以通过扩大覆盖人群来得以充实。那么当无法再扩大开源,则“节流”将变成可预见的现实。

从2018年“4+7试点”开始,到前不久的第八批集采,总计中标有超350个品种,平均降幅都在50%左右,年节约医保费用1,354亿元,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而且第六批集采首次扩展到生物药领域,涵盖了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糖尿病用药)共16个品种,中选产品平均降幅达48%。此外各地区域性集采品种覆盖面更宽,中成药、生物制品和一些独家产品也纳入了集采范围。

不过随着集采批次的不断递增,以及中选品种数量的增加,集采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常规用药品种。按照《“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要求,到2025年,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00个以上,公立医院通过省级集采平台采购的品种金额占比要达到90%。截至第八批集采国家层面已完成约七成的目标,因此集采的“漏网之鱼”将会越来越少,随着集采机制的进一步成熟,集采正从药品向器械扩大,医药本身的集采压力也会相对降低。

随着集采常态化,长期看中标企业在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渐显现,单药利润贡献率也在提升。集采在引导行业产品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药企更理性看待集采这一模式,从而对行业估值的杀伤力也会更趋理性。

除集采外包括医保谈判的成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让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的实际商业回报普遍低于预期。如2021年,新增的67种医保谈判药品中,有66种是近5年上市新药,新药占比为历年之最,其中有27款创新药实现了当年上市当年入保。但当前的医保谈判最终呈现的价格仍倾向于成本价。医保局对纳入医保新药杀价的凶狠,一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被压价后压力巨大,由于降价导致的对单药销售峰值的极度悲观预期,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杀估值行为非常明显。因此目前也能看到业内在呼吁基于创新药的合理定价,以帮助国内创新药企能持续投入研发,从而惠及更广大人群。


确定性三:


创新没有回头路,唯有创新才能破卷


发生在1.29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教会了人类的祖先智人走上了农业生产的道路。而今的医药内卷生态,也在倒逼国内的Biotech、Pharam们只有从创新中求生存,做难而正确的事。

首先从监管角度看,中国本土创新药的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2022年中国监管机构批准上市新药中国产新药占比从20%(2018年国产新药10个)迅速提升到38%(2022年国产新药19个),特别是2021年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60%。

其次,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数量大幅提升。2022年度中国1类临床在研产品的数量由1,586个增长到2,104个,同比增加32.66%。研发阶段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占比为56.0%,其次为临床Ⅱ期及早期临床申请的在研产品,占比分别为24.0%和9.7%。这也为未来的批量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夯实了基础。

从这些年国内药企的努力看,创新的成果正逐渐显现。2017年我国医院用药市场创新药销售额中国产创新药比例约为17%,而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23%。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血液和血液形成器官领域国产创新药销售占比都超过了30%。

而更能证明中国药企创新能力的是参与到全球市场的角逐。截至2022年12月17日,57家中国药企的164个创新药正在海外进行258项临床试验,海外临床试验数量超8个的中国药企有12家,包括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加科思、亚盛医药、和黄医药、康方生物、绿叶制药等,其中百济、恒瑞及复星3家药企出海药品数量分别超10个。这些出海领先的企业凭借各临床阶段丰富的出海管线,有望助力企业积累丰富的出海经验,且已成为未来海外商业化关注焦点。

2016年-2022年间,中国药企累计有160项License-out转让交易,尤其在2020年开始迅速升温,平均每年“出海”超30项,2022年约50项,年度数量相当可观。License-out数量逐年增加,正加速中国药企走向全球的进程。而同时这些药企也收获了真金白银。2016年-2022年间,中国国内药企license-out披露的交易金额超400亿美元。2022年仅前十大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便高达105.8亿美金。

虽然国内市场无法做到如美国市场般对创新药的自由定价,但创新的确能给国内药企带来更好的收益。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相信First in class比Me too更能“永流传”。


确定性四:


低速增长时代将是行业集中度真正提升的时代


根据IQVIA的一份预测报告,预计到2026年,几乎所有国家的药品市场增长率都将低于过去5年。其中中国在2022年—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5%-5.5%之间,而上一个五年(2017年—2021年)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1%。

低增长时代,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竞争。

市场不再增长,但我国药企的存量却高居不下。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发布的药品监管统计报告可以看出,2022年末我国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总计有5,228家,这一数据较十年前的2013年的4,875家增长了7.2%。如果我们再比较下疫情前后的态势,会发现2022年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699家,增幅高达15.4%。疫情前两年的行业高景气的确催生了对制药企业的实质性投资。

不过相比较2020年的美国,当年美国药品生产场地数量约1,780家(不考虑关联企业情况),我国生产型药企总数还是相对较多了。所以在低速增长的时代,我国制药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必然会进一步提升。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持证药企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头部药企的竞争上,这很符合“帕累托法则”。《“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在发展目标中就明确:到“十四五”末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年度医药工业百强作为参考。2015年—2021年,我国医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工业全部营收中的比重从22.8%提升到了32.6%,即百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从6,131亿元增长到了10,762亿元。入榜企业的营收门槛也从22.9亿元提升至31.4亿元。

所以,未来的行业竞争一定是更高水平的竞争,当前我国药企“多、小、散”的局面一定会大幅改善。除了大型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外,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企业也会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势必将改变现在低成本、靶点同质化、产能重复建设、重销售轻研发的行业发展现状。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 官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