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市场分析

突发!北京400个药品(含外企原研)被标红!挂网共识落地,药企路在何方?

2025-07-23 15:36:01来源:动销药话浏览量:111




近日,北京阳光采购平台上一批药品被标上“红标”和“黄标”的警示符号,引发医药行业震动。276个药品被标注为红标价格警示,148个药品被标注为黄标价格警示,超400个品种被标记为价格异常(目录见文章底部)


这些标记背后是北京市医保局对高价非中选药品的精准打击,医药集采平台对同品种中选药品按价格差异进行“标黄”、“标红”分级警示,其中“标红”产品面临更严格的临床使用限制。北京行动只是全国药品价格治理大潮的序幕,目前已有28个省份完善药品挂网规则,多地采用“红黄标”分级管理。


一、政策蔓延,全国挂网共识加速落地


药品价格治理已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在调研中明确要求:“加快修订完善药品挂网规则,常态化推进药品价格风险处置。目前,除了海南、上海以外,全国已经有29个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挂网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行业简称“挂网共识”。


各地对挂网共识政策推进速度惊人,仅在2025年7月18日一天,就有两个省级单位同时出手。宁夏医保局发布公告,对54个挂网中成药开展价格风险治理,包括小柴胡颗粒、安宫牛黄丸等常用药。内蒙古医药采购中心发布通知,将114个药品列入价格异常清单(11个未过评药品+103个中成药)。


郑佩老师看了两地文件之后,发现地区规则虽有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内蒙古对化学药品和中成药采用差异化标准,化学药按最低价1.8倍和3倍划黄标红标,中成药按3倍和5倍划分。而江苏则建立了“黄色预警”机制,对高于同品种已挂网最高价但不足2倍的药品加强监测,对采购突出的医疗机构进行约谈。这种分级管理在全国迅速普及。宁夏采用“红黄标记法”,超过最低日均费用3倍标黄,5倍标红,10倍以上直接暂停挂网。


二、价格治理,外企原研药也受冲击


在北京被标红的药品中,不少原研药的也赫然出现。如诺华的缬沙坦氨氯地平、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晖致的阿托伐他汀等等都被标红了。晖致熟悉行业的都知道,辉瑞分拆后,旗下成熟药品业务(辉瑞普强)与迈蓝合并,成立晖致,立普妥、络活喜推广也由此转移到晖致。


北京给集采非中选高价药品标记颜色和今年5月北京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有关。通知里面表示,对同品种中选药品和耗材,视不同企业与同品种价格水平差异程度,在医药集采平台予以“标黄”“标红”,执行约定协议的同时增强价格风险提示。


外企品种被标红,这让人感到很意外,因为在挂网共识中,在相关标色表述是:对参比制剂,也就是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暂不设置红标价格”。这次北京把过期原研药和过评仿制药放在一起进行价格治理,也许释放了医保部门官方对过期原研药的态度,那就是一视同仁。相信在这种严格执行的政策下,对于公立医院采购非中选的高价药将会形成限制,医生在处方时会更多考虑经济性。


北京按规行事,将立普妥等药品标红后,是不是意味着药品集采后,即使是参比制剂也有被标红的可能?希望北京做法被其他地方学习,让所有产品都面临同样的竞争政策。


三、机制拆解,价格治理的多元手段


全国各地虽然规则细节不同,但药品价格治理工具箱已形成标准化配置,主要包括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两类核心手段。


1、价格上限设置成为基础防线。多个省份明确规定:同名同方、异名同方的挂网价格不得高于首个中成药挂网价格的80%。这从源头扼杀了“老药新做”、“变换包装”等变相涨价行为。


2、价格联动机制构建全国网络。某省要求中成药申报新增挂网时,须在指定省市平台有挂网记录,且不高于这些地区的最低挂网价。一旦全国最低价低于本省挂网价,企业必须限期调整,否则面临信用评价处罚。


3、挂网资格管理是最严厉武器。宁夏规则明确规定,调整期结束后仍超最低日均费用10倍以上的药品,直接暂停挂网。内蒙古则规定逾期未调价或未按要求填报的企业,相关产品将被暂停挂网。


4、医保支付改革同步强化价格约束。北京规定对未完成约定采购量的医疗机构,按未完成金额扣减医保基金支付额度。医疗机构一旦造成医保基金损失,还会被追加扣减相应金额。


四、行业震动,三重冲击波席卷医药产业链


价格治理政策已形成三重冲击波,从生产企业到零售终端,无一幸免。


1、生产企业首当其冲,仿制药企业成为重灾区。大批仿制药企业企业遭遇业绩滑坡,随着各省价格规范落地,盈利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仿制药品种因为其生产厂家众多,在多年的挂网过程中,造成了不同厂家挂网价格悬殊,这种价格泡沫破裂后,依赖高价策略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2、医疗机构使用行为被迫改变。北京医保局要求严格监控标黄、标红警示品种使用情况,定期通报不合理大量使用高价非中选药品的科室和医生。对无正当理由开具此类药品的医生,将依规处理。医疗机构如确需采购高于限价的产品,必须履行内部审批备案程序。


3、零售药店面临生存模式颠覆。比价小程序让价格透明化,O2O平台使客流分化,药店毛利率从40%骤降至25-30%。医保支付价与药店售价联动,使高毛利医保品种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一位百强药企OTC负责人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零售市场业绩普遍下滑,价格治理政策是重要原因。”


五、破局之道,药企应对策略的三重变革


面对全国价格治理浪潮,医药企业亟需进行三重战略转型。


1、价格策略需全面重构。企业应建立实时价格监控系统,动态跟踪全国各省平台挂网价格变化。对存在红黄标风险的产品,主动进行价格调整,避免被动撤网。宁夏仅给予企业一周时间响应调价要求,反应迟缓将直接面临撤网风险。


2、产品线需要战略调整。对技术壁垒低、竞争充分的品种,可采取成本领先策略,通过规模化生产控制成本。对高技术壁垒的创新药,则应探索基于临床价值的定价模式,利用首发价格自评制度等政策红利。


3、营销模式必须创新。零售渠道要摆脱医保依赖,向专业健康服务转型。建立会员管理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慢病管理项目,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健康干预。专业药房可构建“线上问诊+线下检测”的全场景服务体系,从药品销售者转型为健康管理伙伴。


六、未来趋势,价格治理走向何方?


2025年药品价格治理将向更精细化、系统化方向演进。


1、中成药集采有望在下半年迎来新突破。国家医保局明确今年将在地方层面开展20个左右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中成药是重点之一。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实现价格治理与质量保障的平衡。


2、创新药定价机制将获得更大空间。《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价格治理体系。对创新药实施首发价格自评制度,允许企业基于药学特性和临床价值自主定价,同时与真实世界疗效数据挂钩动态调整价格。


3、线上线下价格一体化监管将强化。医保部门通过“上网店、比药价”活动,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即送价”为基准,严查线下药店价格“虚高”或“虚低”行为。这种价格联动机制将彻底堵住渠道套利空间。


动销药话:风暴眼中的医药产业振荡期


当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药剂科主任打开采购平台,面对满屏红黄标记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价格警示,更是中国医药市场价值回归的倒计时。宁夏要求药企一周内降价的最后通牒已经到期,内蒙古红黄标药品的命运即将揭晓。而北京400个被标记品种的调价窗口正在缩小。


从“价格博弈”到“价值医疗”,中国医药产业正在阵痛中重塑规则。药店开始培养店员成为健康顾问,药企研发管线向真正临床价值倾斜,医生处方行为在数据监测下回归理性。药品红黄标的警示色,终将变成产业变革的指示灯。


附:网传北京部分标红、标黄药品名单(来源:京药圈)

555.png

556.png

(以上内容为网传信息,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更多 官方公告